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系列重要论述,我刊约请部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与读者交流,供读者参考。
中国共产党的“产床”和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共一大会址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守护好中共一大会址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纪念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红色文化高水平传播,经党中央批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600多个昼夜奋战,2021年6月3日,崭新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落成,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新建成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党的创建历史的综合性纪念场馆,是一座讲述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殿堂,对于发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根脉和精神基因,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信仰之光,培植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护好中国共产党的根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号召。在仅有18平方米的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中共一大召开过程的介绍,询问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况,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在纪念馆宣誓厅,面对党旗,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大厅,宣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深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护好中国共产党的根脉,建设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神圣职责。我们将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深入推进中共创建史研究和文物研究,认真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精心打造精品展陈,生动讲述建党故事,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
彰显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回望百年征程,中共一大会址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发源地。如今在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新落成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中共一大会址隔街相望、交相辉映,充分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
升级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形成“一馆三址”的特色格局,以新落成的展馆为主体核心,统筹管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宿舍旧址(博文女校)、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周公馆)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一大纪念馆征集和收藏的文物史料及历史照片达12万余件套,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品格的生动载体,是一座资源十分丰富的红色宝库。
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通过序厅“历史选择、伟大起点”、第一部分“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第二部分“民众觉醒、主义抉择”、第三部分“早期组织、星火初燃”、第四部分“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第五部分“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7大板块,深入细致、全景式地讲述建党历史,让参观者仿佛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现场,深刻感受建党的光辉历程,深入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百年前,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自孕育之时起,就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作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第一版和馆藏的72个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共同讲述着品尝“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又新印刷所抢印出版宣言的故事以及张人亚父子用生命守护宣言的故事。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中陈列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马克思研究号),及其背后展示的100件五四时期传播社会主义的报刊杂志,形成一组大型立体的视觉置景“主义的抉择”,让参观者深切感受伟大真理迸发出的巨大而无穷的力量。这些文物和场景,令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久久驻足,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诠释。在信仰的支撑和革命理想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得以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在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中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纪念馆展陈最核心、最浓墨重彩的展项“开天辟地大事变”,用沉浸式的影像空间,1:1比例复原中共一大会址场景,运用裸眼3D及幻影成像、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逼真再现中共一大召开的全过程,形象生动演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时刻。毛泽东同志端坐中间握笔记录,代表们字斟句酌、据理力争,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确立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墙上,展示了由俄文版转译过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这个决议一共6个部分,有3个部分的内容是关于党如何开展对工人阶级的组织、教育和发动工作。这些展陈,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展柜中陈列的一大后陈独秀签署发布的第一份《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与随后呈现的人民出版社最早出版的11种理论书籍、《先驱》、《劳动周刊》、《妇女评论》、《京汉工人流血记》等一系列珍贵文物一道,串联起一条党成立后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领导开展工作的鲜明主线,向干部群众展示了建党初期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精神。展厅中李大钊同志使用过的打字机,五卅时期刻印传单的钢板,上海邮政工人参加武装起义时使用的哨子,王根英烈士在狱中为儿子亲手缝制的布包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向干部群众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英雄事迹,深刻展示了我们党意志坚强、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沉表达。忠诚于党,永不叛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到如今9500多万名党员,紧紧依靠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厅第五部分循环播放着开国大典全彩珍贵影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盛况,令无数观众热血沸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展项通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方面新旧对比,以详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影像,诠释脱贫攻坚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兑现庄严承诺,彰显着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血肉联系。
建设不朽的精神家园,让历史教科书“活”起来
百年起点从一大开启,百年初心自一大孕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强调要铭记光辉历史,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全新开放的中共一大纪念馆迎来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成为时下上海最受关注的红色地标,不断掀起参观热潮。开馆至今的短短3个多月,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已累计吸引观众超过85万人次。
用好红色资源,用活展陈功能。面对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切盼望,中共一大纪念馆全力做好运营保障,提升观众参观体验,精致设计专题展陈,精彩开展讲解讲述,精巧打造红色文创,充实丰富馆藏文物。先后开设“数字纪念馆”栏目,优化参观动线方案,设计“新青年”系列、“树德里”系列等“带得走的红色文创”,推出《第一次亮相》、《印迹》、《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等一系列专题特展,开展英、法、俄、西、阿、德、日7种外语的译介工作,多次举办“有实其积”艺术品、文物捐赠入藏仪式。
每一次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厅里,不时能听到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总是能够目睹观众仔细端详文物的专注表情。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情景,都讲述着开天辟地、可歌可泣的建党历史,让每一位参观者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孕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他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自1959年建成开馆至今,一直承担着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革命传统教育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红色资源的重要价值,为我们全面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定执着追理想”——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90多年前,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全党率先开始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序厅矗立着一座名为《八角楼的灯光》的青铜雕塑,它取材于毛泽东同志在茅坪八角楼时使用过的一盏油灯。在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下,他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不熄的灯光,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的彻底烧毁旧中国的星星之火。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尤其是在敌强我弱、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为了理想,不怕牺牲,排除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博物馆里,有一条红带子不断吸引着参观者驻足观看。这条红带子,长70厘米,宽4厘米,两端印有“遂川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字样。这是遂川县赤卫队队长王棣权用过的一条识别带。1928年,王棣权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妻子怀着巨大悲痛把丈夫生前系过的这根红带子藏在了房屋的墙洞里,默默守护了几十年。识别带,又称牺牲带,是战争年代革命者的一种标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条件艰苦,部队中没有统一的军服。有的官兵穿着旧式军服,有的穿着学生服,更多的是一身普通老百姓的衣服。为了区分敌我,战士们便在脖子上系上红带子,只要系上它,就准备随时为革命献身。当年上战场之前,红军战士们都会系上识别带,他们互相交代的话通常只有两句:“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请记得告诉我家里的老母亲,她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牺牲的。”“等将来革命胜利了,请记得为我在革命烈士名册上也登上一个名字吧。”
“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信仰,广大军民在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普通却不平凡的识别带,凝聚着先辈们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甘愿为党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斗志和不屈精神。博物馆展示的这一件件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色文物,无声地讲述着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为何可以燎原。老一辈革命家正是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引兵井冈山,创建了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把中国革命由失败推向胜利。
“实事求是闯新路”——夯实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之基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井冈山斗争时期,在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下,根据地曾遭遇“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两次失败致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惨重。党和红军内有一些同志被暂时的挫折所困扰,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思想上犹豫彷徨,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实物的方式陈列着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稍后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同志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赢得胜利的大问题。这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他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并以革命家的豪情和信心描绘了中国红色政权的胜利前景:“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为了再现这一革命历史,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按一定比例复原了宁冈茅坪的谢氏慎公祠,采用按真人1:1比例大小的幻影成像技术,并按原址1:1比例复制了八角楼的场景。参观者可以坐在条凳上看到当年毛委员的形象。毛委员的讲话内容,就是当年他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的有力回答,就是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他的铿锵话语,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的井冈山,来到了当年的会场,来到了毛委员身边,触摸着真实的历史。
“艰苦奋斗攻难关”——造就了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创业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博物馆有一组这样的文物:“红军的伙食尾子”,“熬盐的锅、缸和硝盐”,“张子清用的手杖”。
这组文物真实反映了井冈山军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当年,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对边界进行残酷军事“会剿”的同时,还实行惨无人道的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没有粮、没有油、没有盐,一天只能吃两顿南瓜汤充饥。从军长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还要节余一些作零用钱,称为“伙食尾子”。与“红军的伙食尾子”文物展柜相对应的是,这里还展示了一首红色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谣生动展现了红军在井冈山虽然条件艰苦,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与大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博物馆还陈列着一只棕色陶罐,里面装的盐表面已经结成灰黑色晶体。1928年,红军在打土豪中缴获了一罐盐,分发给当地老乡。后来红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敌人乘机窜进井冈山腹地,残杀根据地军民,抢夺物资。为防止这罐宝贵的盐落入敌手,村民李尚发将盐密封好藏在了屋后的树洞里。这罐盐,他还想留给红军战士。谁也想不到,这一藏,就是31年。直到1959年井冈山建立革命博物馆时,李尚发才从后山将盐罐取出来,献给了博物馆。对于他来说,这个罐子里装的不仅是盐,更是一种信念和希望:只有共产党才是老百姓的救星,革命一定会胜利。
虽然井冈山革命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它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法宝,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需要全党全国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依靠群众求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源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完全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甘共苦,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红军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我们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力量那么弱小、条件那么艰苦,在开展军事斗争、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同时,仍然不忘关心群众,努力帮助根据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毛泽东同志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后,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为的就是把广大贫苦群众从地主豪绅的重重盘剥下解放出来。当时湘赣边界的土地占有情况是极不合理的:占人口5%以下的地主却占有60%以上的土地,其中江西遂川县的土地最集中,地主占有的土地达到了80%,永新、茶陵、酃县也达到了70%。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绅租地耕种,承受着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为了唤醒广大民众的斗争意识,党和红军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农友们,工友们,快快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彻底实行分配土地!”……一个个简洁通俗的口号,清晰明了地向老百姓传递了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什么性质。
博物馆里展出的雕塑家吕品昌的雕塑作品——“插牌分田”,雕塑后面布置当年分田丈量土地时的老照片作为背景,充分展示了分到田地后的农民欣喜地站在田边的生动形象。1928年8月,井冈山地区群众“分田分地真忙”,每人平均分得了3亩土地、600斤稻谷。真正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并从根本上翻了身的井冈山人民,发自内心地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博物馆坚持“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找准新形势下红色场馆发展的新途径,打造“红色IP”、“艺术党课”、“党性教育课程”等党史宣传产品,吸引更多参观者接受井冈山精神的洗礼。自1959年开馆以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先后接待海内外观众5000多万人次。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今年1月至8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仍然接待观众112万人次,提供党史讲解3304场。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进行,我们要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井冈山精神弘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