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的南京答卷
李菁怡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南京以“山水城林”的独特禀赋为基底,以“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为指引,将“两山”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交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南京答卷,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制度维度:构建“全域覆盖、全程监管”生态治理体系
以“立法先行”筑牢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先行先试,以法治为手段,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与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大气、固废、长江岸线等专项条例为核心,以财政补贴、技术标准等配套政策为支撑,形成“源头预防—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后果严惩”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框架,有效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南京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施办法》《南京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工作指南》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办理流程标准,填补了市级地方标准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指南的空白。在环保信用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刚性约束和长效保障,推动生态保护与治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以“数字赋能”提升效能。南京“生态眼”智慧监管平台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高光谱成像、超高清成像等先进技术,融合17个市级涉江部门23个信息化系统,接入269个水质、空气质量等传感设备数据及891路监控视频。汇集7条省控入江支流、59个污水处理厂、319个工业废水处理厂水质横纵向对比数据等海量数据,编织起“上天入地下水”的天罗地网,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感知、环境质量实时预警,为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玄武湖景区运用5G+AI技术,构建“智慧水体治理系统”,水质连年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标准(部分区域达Ⅲ类)。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数据的共享与开放,促进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考核倒逼”压实责任。南京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统筹把握“五个重大关系”,明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价值定位。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PM2.5浓度、地表水优良比例等18项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压实各级政府生态环保责任,督促、支持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共识,极大提升南京的生态治理效能。
产业维度:探索“生态+经济”多元升级路径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南京“环保倒逼升级”的模式,为全国重化工业转型提供了范例。南钢、梅钢高质量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吨钢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60%,成为工业旅游景区网红打卡点,实现“用矿不见矿、出铁不见铁”的产业生态转型。金陵石化自主研发的低碳炼油技术,单位产值能耗下降显著,其中炼油单因耗能等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智流膜堆肥技术,单套200立方米规格的设备每年可处理2000吨以上有机废弃物。
培育新兴绿色产业。依托开发区等载体,培育绿色经济新引擎。江宁区通过“生态+科技”模式,培育出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徐庄高新区打造GDC“国际数碳谷”,为企业提供“算碳、管碳、降碳”全链条服务;溧水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内首条新能源汽车“零碳生产线”,带动动力电池、氢能等产业集聚。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2%,单位GDP能耗下降3.8%,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2.5%。截至今年上半年,南京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
融合城乡释放生态红利。全市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1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280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保持100%,自然村污水治理率达99%以上,形成“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良性循环。高淳区建立全国首个县域GEP核算体系,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2020年全区GEP总值约为1656.07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桠溪街道“慢城”模式年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浦口区不老村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民宿经济,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约1.8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2万元,年均增长率超10%;六合区钱仓村以“稻田艺术”为核心引擎,将农业生产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深度融合,通过艺术赋能农业、文化激活体验、产业联动发展,带动周边物流、加工、文旅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稻田艺术+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亿元,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社会维度: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治格局
政府“搭台”。2021年,南京市政府设立“重要生态保护区域补偿资金”,由市财政每年进行转移支付作为引导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子+杠杆”作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投资方向、审核重大项目,市场负责具体运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生态基金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较早在这方面开展探索的副省级城市之一。
企业“唱戏”。企业、金融机构、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创建,将生态资产转化为资本。苏美达集团的环保产业子基金以栖霞区餐厨废弃物处置厂的“特许经营权”为底层资产,募资2.48亿元,实现“资产证券化”。南京水务集团的场景创新基金以“污水处理厂升级项目收益权”为质押,向银行贷款 1.2 亿元,用于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后通过水费调价和碳减排收益偿还本息。秦淮新河沿岸生态治理与文旅开发项目中,南京科创母基金生态子基金出资占比40%,社会资本通过产业基金、PPP等模式参与,通过子基金投资整治河道提升沿岸土地价值,再通过土地出让、文旅运营收回投资,实现“生态治理—资产增值—资本回流”。
公众“参与”。搭建多元参与平台,让市民在行动中深化绿色认同。全市1200余个社区均设立“生态议事会”,在册15万余环保志愿者年均开展活动2000余场,秦淮河“银发护河队”累计巡河超10万公里——全民共治的“生态管家”使“保护生态”从理念转化为市民的行为自觉。通过“生态价值量化、绿色行为激励、产业导向约束”的政策组合,让绿色价值观从“理念”变为“可操作、有回报”的现实选择。高淳区在社区公示栏张贴“本社区GEP贡献值”,在超市设立“GEP认证农产品专柜”,让市民直观感受“保护=收益”。江北新区试点“绿色信用体系”,市民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垃圾分类、使用新能源汽车等行为可累计信用分,积分可兑换公共交通优惠、景区门票折扣等。
文化维度: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认同
挖掘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基因。从六朝皇家猎场到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紫金山通过“封山育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科学措施,不仅守护了自然本底,更延续了“城市精神象征”的文化内核,成为中国城市山岳“生态—文化”共生的典范。从航运通道、园林借景到“十里秦淮”文旅融合示范区的民生空间,秦淮河通过“控污截流”还清水质、“岸线整治”重构生态、“文化IP开发”激活价值,完成从“功能载体”到“民生共同体”的现代转型,成为“水脉即城脉、水韵即民生”的鲜活注脚。“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目标,将自然意趣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构建起覆盖全人群的生态福祉网络,其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从“独享”到“普惠”、从“观赏”到“参与”的深层变革。基因级的生态文化,让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绿”的底色。截至2024年底,南京森林覆盖率达31.96%,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平方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92.3%。
创新生态文化传播手段。南京将生态文化视为城市精神的核心组成,通过“教育浸润、文化赋能、参与共建、政策引导”四维联动,将绿色价值观深植于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形成“生态即生活、保护即共识”的城市气质。全市90%以上中小学开设“生态校本课程”,全市开讲“长江大保护论坛”“生态微讲堂”“云课堂”等“全民课堂”,将生态文化融入城市精神,共同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绿色认知体系,让生态认知成为城市居民的“基础素养”。秦淮灯会的绿色升级、明城墙生态叙事等传统IP的生态重构与乡村文化的生态表达,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让绿色价值观通过“审美体验”自然渗透。
“两山”理念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发展命题、民生命题、文明命题。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保护自然生态,还是守护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更是传承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共成长的文明智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南京应始终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书写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载于《南京日报》2025年8月13日A10版)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