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党校

首页 > 科研咨询 > 党校声音

来源:科研处(学报编辑部)

2025.03.31

以数字技术助力农村“微腐败”治理

石  晶

在《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的若干意见》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政策部署下,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智慧监督”新模式,构建起具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基层腐败治理新范式。

建立“用权必留痕”的数字化管控体系

数字技术为小微权力规范运行注入刚性约束,通过“物理隔离”与“数字锁权”双重机制,使权力“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暴露在“数据阳光”下。

在决策环节,构建数字化议事平台,明确村“两委”行使提议权、村务监督委员会行使联审权、村民代表行使表决权的权力分置架构,对决策流程实施数字化解构。

在执行环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各环节独立操作与数据留痕,确保每个操作记录均以“不可篡改的电子账本”形式固化,形成“提议者不执行、联审者不表决、表决者不操作”的物理隔离机制。针对集体土地发包、资产处置等廉政风险高发领域,系统自动触发“双人生物识别地理围栏锁定”功能:村干部须在指定场所经书记、主任双重人脸识别授权方可操作,从技术手段上杜绝“一言堂”和“暗箱操作”。

在监督环节,依托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将各村“三资”数据实时上传至街道纪委监管平台,构建跨村审计数据池。开发“权力清单动态管理系统”,运用数字技术固化权力边界和行权规则,对村干部操作权限进行智能管控。

构建全要素数字化监管体系

农村“微腐败”治理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只有破解基层监督碎片化难题,才能实现整体治理效能跃升。

一是要打造“资产—资金—资源”全覆盖的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为厂房、农机等固定资产建立数字编码,动态追踪设备位置、使用频率,自动预警闲置、违规挪用等异常情况。二是开发合同区块链存证系统。可将纸质合同数字化为智能合约,自动校验履约进度。全面推行“无现金村务数字人民币”结算模式,每笔支出须关联电子发票、会议纪要、验收报告等电子存证,形成“申请—审批—支付—核销”的全链条电子留痕。三是运用GIS地理信息技术绘制集体资源电子地图。可将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信息精准落图,实现村民扫码即可查询地块权属、承包经营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四是引入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智能巡检等新型监管工具,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比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自动比对农田种植结构,精准识别违规占地、虚报面积等问题。五是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通过整合行权部门业务数据、跨部门共享数据、纪检监察内部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村干部及关联人员利益冲突筛查模型。通过深度比对工商注册、不动产登记、资金流水等多维数据,智能识别“影子股东”“关联交易”等隐形腐败问题。

构建关口前移的智能预警响应体系

农村“微腐败”治理必须转变“重事后追责、轻事前预防”的传统模式,通过监督关口前移实现“未病先防”。

一是要加快构建农村小微权力监督数据库。通过打造涵盖工程招投标、医疗卫生、养老惠民、集体“三资”管理等领域的监督模块,系统梳理村干部的业务逻辑和违纪违法问题特征,构建“数据画像趋势分析”的预警模型。二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督算法模型。可将拆分支付、异常合同条款、程序倒签等典型问题转化为算法规则库,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深度挖掘异常数据特征,精准识别虚报冒领、优亲厚友、截留挪用等“微腐败”典型形态。三是建立动态风险评级体系。通过设置差异化预警阈值,构建“黄橙红”三级响应机制:对苗头性问题启动黄色预警,通过监督平台自动推送《风险提示函》至村组织,同步向乡镇农经部门发送督办通知;对倾向性问题触发橙色预警,采取“权限冻结现场核查”组合措施,自动锁定异常账户支付功能,并派出镇纪委审计专班开展“三查三核”(查合同规范、查账目明细、查现场实况,核程序合规、核人员身份、核实际效果);对涉嫌违纪违法问题启动红色预警,直接激活“纪法联动”程序,冻结涉案资金并将线索导入案件管理系统。四是完善预警处置闭环管理。可建立智能分办、线上跟踪、效果评估的数字化工作链条,推动监督执纪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控转型。

健全动态交互的社会协同监督体系

基层监督必须打破“单兵作战”局限,以技术赋能降低参与门槛,构建“群众参与专业支撑”的协同监督网络。

一是打造集“数据公开—质询互动—线索举报”于一体的村民监督平台,打通村级事务监督“最后一公里”。全面对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向全体村民开放集体收支明细、工程合同电子档案、资产租赁台账等核心数据,支持按时间轴、项目类别、金额区间等维度查询。二是创新开发“一键质询”功能模块,村民可在线标注存疑账目并上传证据材料,系统自动生成附带区块链时间戳的《电子质询函》,同步触发村级组织线上答复程序。上线智能举报小程序,集成“随手拍”“一键报”功能,贯通微信、APP、网站多端入口。三是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入驻监管平台,运用平台数据工具识别风险点,通过加密通道推送至纪检监察机构,形成“线索收集—专业评估—监督执纪”的数字化工作闭环。

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推动监督模式从“治已病”的事后追责向“防未病”的事前预防转型,为乡村振兴筑牢廉洁根基,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数字动能。

(作者为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

原载于《新华日报》328日第14版)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网欢迎您!第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位客人

南京市栖霞区灵山北路190号     邮编:210046    

苏ICP备05004952号-7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0159号

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

党校移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