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党校

首页 > 科研咨询 > 党校声音

来源:科研处(学报编辑部)

2025.02.18

续成民主自由诗——谢士炎

朱 冰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有一方边缘不完整的诗稿,诗稿纸张长9.5厘米、宽18.4厘米,字迹刚劲有力,“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此诗落款为:“谢士炎,于狱中作。”这方诗稿是国家一级文物,1961年由中共中央调查部拨交。虽然只有寥寥28个字,但这首诗字字句句尽显出谢士炎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展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主自由理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

谢士炎,又名谢天纵,别名光熙,字上达,湖南衡山人。谢士炎的祖父谢墨谭是晚清秀才,父亲谢绍先是太学生,这样的一个书香门第却出了伯父谢绍安一位“武将”(谢绍安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中将参谋长)。在伯父的影响下,谢士炎投身大革命,1938年毕业于国民党陆军大学,1940年任国民党八十六军第十六师第四十六团团长。1945年任国民党北平第十一战区长官部作战处少将处长。1947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从事革命情报工作,同年9月因北平地下情报系统遭破坏被捕,解来南京,194810月牺牲。

这首狱中诗是谢士炎在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中写下的绝笔诗,是谢士炎从一名国民党军官成长为一位共产党隐蔽战线战士的内心独白。当谢士炎在狱中得知妻子亡故,思念妻儿,吟诵着写给妻子朱彦元的诗句:“西风起兮铁窗寒,草木摇落兮梦魂不安。月华初上兮谁与同看,望铁窗兮泪阑干。”谢士炎和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这是“多少头颅多少血”铸成的理想信念的长城。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谢士炎19267月从白山高小毕业,在《国民革命歌》主旋律的浸润中,在被称为“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前序战”的唐叶战争的直接激发下,他投身大革命浪潮。从此,少年戎装投军旅,只解沙场为国死。19273月,谢士炎考取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在充满革命气息的教育氛围下,谢士炎对共产党有了了解,并留下了深刻印象。1929年至1930年期间,谢士炎豪情抒怀,写下了“英雄浩气壮山河,击楫中流慷慨歌”的诗句。就像昔日同窗凌霄久对谢士炎评价的那样,“他年轻就学时,就爱憎分明、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以上这些,为他以后从军抗日,英勇杀敌,献身人民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死报国,一死何辜。”1935年秋,谢士炎报考了当时全国军队最高学府——陆军大学。在这里,谢士炎开始了深造。据第十四期同学杨伯涛回忆,“我们这一期同学,年龄在二十六七岁的,只有谢士炎和我几个人,同学们都称我们为少壮派。我们都年轻好胜,在课堂讨论会上,揪住问题争论不休;在野外实习场上,我们策马扬鞭,竞相驰骋,我们总是在一起,轧在一堆。”带着这样的蓬勃朝气,谢士炎完成了在陆军大学前两年的学习。

就在最后一个学年即将开始之际,全面抗战打响。带着反抗侵略的民族义愤,谢士炎决心在完成学业后立即奔赴抗击日军的前线。毕业后,谢士炎被分配到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担任参谋。在浙赣会战中,第八十六军担负了衢州的城防守卫任务,谢士炎则肩负率领第四十六团坚守决战之地衢州城区核心阵地的重任。就在八十六军主将军长临阵脱逃,日军猛烈进攻危急之际,谢士炎身先士卒,沉着应战、指挥若定。据陈颐鼎回忆,“经我守城防核心阵地第十六师第四十六团团长谢士炎反复组织反击,打出去一股……当天战斗,第十六师谢士炎团伤亡100多人。”在突围衢州时,谢士炎负责断后,写下了一封“深知不会有援兵来助,就决心一死”的绝命书,于夜间纵身跳进衢江,虽历经艰险,但幸免于难。

为无产阶级革命,尽终生之努力。”衢州保卫战后,第八十六军从第三战区调至第六战区整编,谢士炎暂离团长岗位,担任参谋处副处长。在此,他遇到地下党员陈融生,在抗战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本就受进步思想熏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谢士炎在看清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后陷入深刻反思。1945年九一八事变十四周年之际,在汉口中山公园,谢士炎亲身见证了第六战区受降。之后不久,谢士炎遭到特务的忌恨栽赃,未经正常程序就被下狱,这使得谢士炎对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结党营私、互相倾轧的腐朽黑暗有了深刻体悟。就在谢士炎出狱后深感为国效力“无门可投”时,在陈融生的引导下,谢士炎以“荷枪探路”的方式送出了“国民党进攻张家口”的情报。就在这一夜,谢士炎这位国民党少将抗日英雄走上了光明的革命之路。19472月,在叶剑英介绍亲证下,经中共中央批准,谢士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谢士炎写下了“余誓以至诚,拥护共产主义,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之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无产阶级革命,尽终生之努力”的誓言。

在从事革命情报工作中,谢士炎多次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计划及时转给中共中央,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79月,北平地下党电台负责人被捕叛变,供出了中共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等地的许多重要线索及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谢士炎因此被捕。在狱中他常常仗义执言,斥责敌人,维护战友,写下了这首狱中诗。谢士炎从光荣入党到牺牲于南京,仅仅相隔一年又八个月,他的一生就像他写下的明志诗那样,“华夏神州炮声隆,英雄效命为工农。生死一线咫尺外,青春原是血染红”。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本文系2024年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YB08〉阶段性成果)

原载于《新华日报》2025218日第9版)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网欢迎您!第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位客人

南京市栖霞区灵山北路190号     邮编:210046    

苏ICP备05004952号-7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0159号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

党校移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