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党校

首页 > 科研咨询 > 党校声音

来源:科研处

2024.11.04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张淑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指明了改革方向和重点任务。

全面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创新。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全面创新的关键目标和重要内容。从政策延续性看,2014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全面创新概念,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撑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些重大要求奠定了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体系的核心地位,也要求以更加完善的基础制度、体制机制革新支撑全面创新,进一步释放全面创新活力。

全面创新进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新阶段。从宏观视域看,全面创新态势主要体现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巩固、能否为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创新驱动发展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如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够高等问题。这说明在全面创新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从全局角度统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从制度视域看,制度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根基和保障,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强度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的基础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改革。新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相继部署完善科技评价制度、转变科技管理职能、优化组织管理方式等改革,但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尚未彻底清除,包容开放的科研创新环境还未形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2023年度排名中位居第12位,但是我国创新指数中的制度环境得分偏低。这说明我国亟待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支持全面创新的根本路径。从理论来看,教育、科技、人才是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的有机系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核心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即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高素质人才发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产力进步、依靠高水平的创新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能。简言之,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因素和核心力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协同。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旨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新型生产关系统一,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从实践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协同是支持全面创新的迫切要求。科技要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离不开人才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发挥科技引领产业创新的作用,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革新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教育、科技和人才分工协作、循环不畅状况已经大为改观,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这些都要求从一体化角度出发通过体制机制革新,破除阻碍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和人才红利。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全面创新释放制度红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改革,重点是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基础、科技体制改革为关键、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为落脚点,形成促进支持全面创新的改革合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应人口变化趋势和教育理念转变,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以“双一流”建设为重点,调整学科设置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功能和成果转化能力。科技体制改革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和科创平台建设为重点,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战略导向作用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做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激发科技人员成果转化主动性,引导政府、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人才体制改革,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培养和引进机制为抓手,加快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引进国外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世界人才高地,为科技创新集聚一流人才。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载于《南京日报》1030A9版)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网欢迎您!第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位客人

南京市栖霞区灵山北路190号     邮编:210046    

苏ICP备05004952号-7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0159号

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

党校移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