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
马运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提出:“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南京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起步早、策略实、效果好,走出了一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让千年文脉在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中绽放新光彩。
数字赋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南京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饱含文化底蕴、兼具时尚科技气息的文化产品,这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方向。在这方面,南京表现可圈可点。南京文投集团打造的“文枢”金陵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整合3亿余条文化数据,涵盖旧影、非遗、民俗等主题,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奠定基础。德基艺术博物馆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通过高精度定位系统和Unity引擎技术,让传世名画《金陵图》“活”了起来。数字科技不仅让传世名画这样的文物“动”起来,还让更多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日常生活中实用又时尚的必备品。南京德朗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运用自主研发的NFC与文物复刻技术,为不同城市设计开发出各具本地文化特色的智能交通卡,在国内智能交通卡市场占有率达95%,小小交通卡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借助数字传播技术,南京云锦、南京绒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人知,相关产品成为大众追捧的长红产品。
业态创新,让文化产业“强”起来
南京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通过政策引导与营造创新氛围等措施,催生了一批新型文化业态以及文化消费新场景。在“数字南京”建设中率先探索文化数据交易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数据资产的转化。在文化休闲娱乐领域,南京涌现出许多新的增长点。南京本土企业原力数字、图形科学、艾迪亚动漫艺术等公司凭借多项专利技术,不仅制作出一系列颇受好评的原创作品,还与国内外顶尖动漫公司形成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动画领域头部企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Kino视听垂类大模型,彻底革新了传统影视制作流程,从动漫到短剧都可以利用AI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先进文化装备制造领域,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全息智能显示技术及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处于领先位置。在数字展览与沉浸式演出方面,《金陵图》《元启金陵》等数字展览,以及《大梦红楼》《心印·中华门》沉浸式演出,拓展了文化消费新场景。2024年,南京互联网文化信息服务、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先进文化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营收规模超1600亿元,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对产业增加值贡献度超75%。
双轮驱动,让创新要素“聚”起来
经过十余年探索,南京初步形成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制度体系。《关于促进南京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南京市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指引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南京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园作用,177家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成为资源整合、创新孵化、产业升级、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载体。南京还精心布局搭建展会平台,自2018年起,连续六年举办“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2024年该展会升级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汇”。优良的平台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了更多链接便利与延展空间。在政策与平台双轮驱动下,南京文化创新、科技创新要素形成集聚态势,为科技与文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生态基础。
直面挑战,不断探索融合“新”路径
深耕内容创新,凸显本土文化内核。技术“炫技”,如果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叙事,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项目开发不仅要重视声光化电等新技术应用,更要彰显文化底蕴,要强化“六朝烟水气”、城墙文化、世界文学之都、新时代南京创新创造等南京特有的文化内核,讲好南京故事。
打破壁垒限制,培养吸纳复合型人才。创新靠人才,融合靠人才。在相关院校设立文化与科技交叉学科,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落实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人才服务政策,落实好部门、园区等主体吸纳人才责任,形成更强人才集聚态势,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丰富人才储备。
加强文化标准化建设,探索数据共享机制。在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技术标准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南京应加快制定文化数据标准,搭建全市统一的“文化数据中台”,打通文博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的数据链路。探索数字产权保护机制,实现文化数据的溯源与确权。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数字资源共享。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载于《南京日报》2025年10月22日A10版)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