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要求
殷紫丹蓝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凝聚起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新时代新征程,深刻领会“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要求,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推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在时代征程上同频共振、凝心铸魂。
坚持党的领导,筑牢“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意识形态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不仅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定盘星”,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压舱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两个文明”在思想根基上同源、同心、同向。为此,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保证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共同谋划、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物质与精神共同进步的骨干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引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含殷实的物质基础,也包含丰富的精神世界。这要求在实践中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步提升。一是在推动经济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增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充沛的物质滋养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二是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要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满足人民在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科学文化、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高品质需求,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让人民既富“口袋”更富“脑袋”。三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要鼓励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确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创共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在协调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互促机制。当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把准时代脉搏,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关键任务,夯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其次,找准“科技+文化”的发力点。科技创新既是驱动物质生产的核心引擎,也深刻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社会氛围,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平台和方法,提升传播效能与服务能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两个文明”深度融合,还需要不断深耕“经济+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经济成果承载文化价值,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业态,助力催生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提升物质产品的精神内涵与附加值,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融合创新。
完善制度保障,强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体系支撑。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转化为持久效能,必须依靠健全的制度体系和高效的治理能力。这需要将“著”与“微”相结合。“著”指的是加强顶层设计,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求融入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制定修订全过程。应完善文化领域立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促进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政策制定中,充分考量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潜在影响,建立评估和调节机制,确保政策协同发力。“微”指的是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一方面,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等重要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自觉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协调物质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培育文明风尚中的积极作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格局,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讲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载于《南京日报》2025年10月15日A10版)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