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红色力量 坚守初心使命
为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继承弘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第31期纪检监察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赴淮安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异地教学。这三天,我们沉浸在淮安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一系列活动,接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礼。
一、党校课堂的思想之光:从理论脉络到精神解码
当中共淮安市委党校的铃声穿过报告厅,学员们翻开的不仅是党课讲义,更是一部镌刻着信仰密码的精神史诗。郑超副校长的讲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周恩来从驸马巷走向新中国再到全世界的人生轨迹——东北学堂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稚嫩宣言,南开校园中“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求学笔记,旅欧邮轮上与《共产党宣言》相伴的寒夜孤灯……
这些泛黄的历史切片在投影灯下渐次清晰。最令人动容的是总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作行动指南的实践智慧:在万隆会议的外交风云中,他用“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破解冷战困局;在邢台地震的断壁残垣前,他跪着为灾民检查伤情的身影,让“人民至上”的理念有了血肉温度。幻灯片上的党史资料与学员笔记上的沙沙落笔声交织,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原来理论学习从不是抽象的概念推演,而是在先辈足迹中寻找当代实践的方法论。
二、纪念馆里的时光褶皱:一尊坐像的精神辐射
踏入周恩来纪念馆的穹顶大厅,汉白玉坐像在天光中形成庄严的视觉焦点。总理右手轻握的姿势,仿佛还保持着批阅文件的最后定格,展柜里磨破边角的《毛泽东选集》,扉页上的批注已被岁月浸成淡褐色。在“人民总理周恩来”陈列厅,1972年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的日程表令人屏息——连续18小时的会谈记录旁,是医护人员悄悄写下的“建议休息”字条,而总理用铅笔划出的删除线,成为对“鞠躬尽瘁”最悲壮的注解。当学员们的指尖轻触玻璃展柜,突然读懂了文物背后的精神几何学:一尊坐像丈量着一个政党与人民的情感距离;一叠文稿承载着百年大党的初心重量。纪念馆外的海棠林沙沙作响,正如总理生前最爱的那株西花厅海棠,用花瓣的飘落讲述着“落红不是无情物”的信仰轮回。
三、刘老庄连的血色丰碑:82个名字的生命等式
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82级台阶组成的烈士方阵直指苍穹。1943年春日的血战场景在多媒体展厅复原:日军刺刀的寒光掠过淮北平原,82位战士用步枪、大刀和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最后一挺机枪的弹道轨迹在沙盘上划出绝望而壮丽的弧线。展柜里陈列的残破绑腿带、豁口的饭勺、用弹壳刻字的笔记本,这些带着硝烟味的遗物,让“牺牲”二字从历史课本的铅字变成可触摸的生命印记。当我们在烈士名录墙前驻足,突然明白“82”这个数字的深层隐喻:它不是简单的伤亡统计,而是82个青春年华与民族命运的交换,是82颗赤子之心对“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终极诠释。
四、黄花塘军部的精神基因库:从战地家书到时代答卷
“战地黄花分外香”,在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里,展览用四组意象构成精神坐标系:百家奶——难忘黄花塘、罗炳辉——百姓的青天、刘鹏——小小文艺兵、保三娘——机智送情报,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最震撼的是“新四军家风”专题展,邓子恢给儿子的信中“不许搞特殊化”的钢笔字迹,李先念夫人用军装改制的童装针脚,这些带着体温的生活细节,让“铁的纪律”有了亲情维度。从卞龙馆长讲述的新四军家风故事里,学员们发现了红色基因的复制密码:当革命先辈把“舍小家为大家”的信念绣进被面、写进家书、融进灶火,这种精神传承便有了超越时空的感染力。
返程大巴驶过京杭大运河,三天的学习如同展开三重精神图谱:在党校课堂完成理论认知的筑基,在纪念馆完成情感共鸣的建构,在纪念园完成使命担当的觉醒。此次的淮安学习之行,让我们每位学员深深明白:淮安之行不是终点,而是把红色基因转化为监督执纪动能的起点。那些在旧址墙上触摸到的历史温度,要化作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热度,让信仰的火种在纪检监察战线燃成照亮征程的火炬。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