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以实际行动扛起挑大梁的省会担当
——中央党校专家“南京行”活动成功举行
8月16日,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央党校专家‘南京行’”活动成功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新华日报社,部分国家级都市圈中心城市党校、南京都市圈城市党校,以及社科研究机构与新型智库的专家学者参加。
活动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以实际行动扛起挑大梁的省会担当”为主题,采用“实地看”与“专家谈”相结合的形式,聚焦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等目标和任务,进行现场展示和学习交流。
在汇报展示环节,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许振博士发布了《国家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2025)》,选取由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规划的17个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评价维度,形成三级指标体系,将发展水平划分为标杆型、领先型、发展型、成长型四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深圳都市圈以综合优势位列标杆型,广州、杭州、南京等3个都市圈属领先型,青岛、厦漳泉等6个都市圈为发展型,福州、长株潭等7个都市圈为成长型。该报告通过量化分析与动态监测,为研究我国都市圈发展格局提供系统性参考框架。在现场展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考察了麒麟科创园、中国(南京)软件谷,调研南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深度探访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中科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以第一视角见证南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在交流环节,各位专家纷纷为助推南京城市及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支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社原社长、研究员许宝健认为,应突破传统认知边界,将县城和建制镇纳入城市体系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拓展“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格局。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数交所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副主任许正中提出,要突破技术范式转型瓶颈,重塑产业链价值生态,打造生态驱动发展模式。通过“场景取代产品、生态重构行业”的变革,使生态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着力点和可持续提升的关键性要素,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鹏教授提出,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重塑城市本质逻辑,通过培育完整产业生态链强化“市”的产业功能;建立差异化发展模式,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破除“小城复制大城市”的同质化路径依赖;创新智慧治理体系,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李蕾教授表示,传统“以产兴城”模式面临发展动能不足的瓶颈,主要原因在于生产体系与创新能力的失衡。需构建“产城互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突破性技术”三位一体协同,精准定位城市特色发展路径;形成“人才集聚-市场配置-资本赋能”三要素联动,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与政策链精准对接,通过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降低试错成本,持续激发城市内生创新动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蔡之兵教授提出通过“五大转型”激发城市内生动力的观点:理念转型坚持以人为本,方式转型突出集约高效,动力转型强化特色引领,重心转型加大治理投入,方法转型注重统筹协同。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提出,南京都市圈不仅是传统生产制造型的都市圈,更在积极向“产城融合+消费升级”的新型都市圈转型。他系统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战略路径:以产业协同为引擎,培育地标性产业链集群;以创新生态构建为突破,打造长三角原始创新策源地;建立都市圈协同治理信息平台,提升区域一体化决策效能;以互联互通为纽带,构建服务资源共享网络;构建实施保障体系,推动高质量落地。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长江学者黄贤金教授对南京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投融资范式提出思考和建议。一是在制度创新层面形成全周期政策体系;二是在融资模式创新层面通过引入社会投资、争取银行授信等手段,持续优化资金配置;三是在实施机制创新层面,借助鼓励产权人自筹等形式,有效激活存量资产价值。
图片新闻
最新更新